今天收到同事轉來的一封信,署名台大數學系陳金次教授在今年三月發表於聯合報的一篇文章,有感而發。
其實我對於拆不拆圍牆這種意識形態的作風,實在不敢另人苟同。
我一直覺得,過去發生的事情,已成為歷史的一部份,不會因為圍牆的消失而不存在。
為政者應該著眼在未來的展望,一昧的清算和鬥爭,只會增加對立和暴戾之氣。
當"金磚四國"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
當所謂的"波羅的海三小國"轉眼變成"波羅的海三小虎*(Baltic Tigers)"
當"亞洲四小龍"成為歷史
炒作民族意識和種族意識的紛爭,對國家,對人民有什麼意義?
*關於"波羅的海三小國"的相關資料,請參考【天下雜誌385期 波羅的海幸福圈】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6&f_SUB_ID=780&f_ART_ID=98863
原文如下:
【心牆高築 如何治國 】台大數學系教授陳金次
原文如下:
原文如下:
這是一篇讓我佩服的好文章,有情有理,有良知,有自信,有省思,有寬容,有期
待,刊載於三月七日的聯合報民意論壇,特別推薦給大家。
一個曾出錢出力支持黨外民主運動,原本極端反藍深綠學者的反思???
牆有兩種,有形的牆和無形的牆。有形的牆,肉眼就可以看得到。無形的牆,悄悄地
在心中築起,無形無影,不易察覺。有形的牆,因需要而建。無形的牆,因意底牢結
(ideology)而起。
有形的牆,可以阻止外人穿越。無形的牆,能夠蒙蔽人性的光輝。有形的牆,無繁殖
力,隨時間的推移,逐漸傾頹衰老於歷史長河中。無形的牆,具感染力,可以匯聚成
河,載舟覆舟,億萬生靈,家破人亡。
在德國,曾經有一道種族主義的牆,造成猶太人的悲劇與德意志民族的大浩劫。在中
國,曾經有一道階級主義的牆,把同胞分成紅與黑,造成億萬人頭落地與中華民族的
沉淪。
世間有兩種力量莫大無比:愛與恨。愛是生,恨是滅。愛能使人性發光,無怨無悔。
恨能使人性抓狂,玉石俱焚。真愛無界,無分別心,不能用來築牆;無形的牆,築於
人心,既能成牆,必不是愛。
如果只看到中正紀念堂開放式的圍牆,而看不到台北賓館莫測高深的圍牆,此人內心
必已抓狂。如果只在意中國帝王式的牌樓,而無視於殖民者象徵權力的高塔,這樣的
人必定是政治騙子。
我成長於戰後困頓歲月,對國民黨的貪汙腐敗和特務統治深惡痛絕,我不齒的同
學,一個個變成國民黨的知青,年輕的我就和國民黨劃清界線。心中築起一道厚厚的
牆,能量很高。
我曾出錢出力支持黨外民主運動,國外留學時,常寫文章修理國民黨的特務,打得特
務臉色發青。
三十年過去了,強人也走入了歷史。台灣人執政也已超過十八個年頭,新的執政者給
人民帶來什麼?過去所反對的,有多少更勝於過去?今天的台灣,還能維持一片榮
景,難道不是前人的遺澤?
那些在美國留學時被我修理的特務,許多人回到台灣,在各個領域奉獻所學,作育英
才,他們多半是外省人,心繫國家,並沒有留在美國享受人生。
我為什麼會去打這樣的人呢?我常反省,想到國家目前的困境和年少的輕狂,不禁熱
淚盈眶。
牆,未必都是障礙。帝王的牌樓,未必都是孽種。殖民者的高塔,未必都是罪惡。歷
史如是走來,無不留下痕跡。緬懷過去,開創未來,才是健康態度。滿清入主中
國,並沒對明十三陵動手。
日本殖民台灣,並未毀壞布政使司衙門。這是一種胸襟,一種智慧,是自我信心展
現。只有對自己沒信心的男人,才在乎妻子婚前的男友。
北京,因拆除城牆,今天懊悔莫及。平遙,因保存城牆,而成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城
怎能和北京城相提並論呢,一時偏見,造成無可挽回的破壞,殷鑑不遠,為政者不可
不慎。
或許有人認為,開放性空間看起來舒暢。我相信這個人,一定沒到紀念堂池畔沉澱靜
思過。
我曾經立志不進中正紀念堂,但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來到紀念堂,心想強人都已作古
了,何不進去看看。於是來到國家戲劇院旁的水池邊,但見青杉林立花木扶疏,奇石
錯落,曲橋影蕩鴛鴦情深,蝶影翩翩。
心想風景何辜!我為什麼要拒絕它呢?於是在池畔選一塊石頭坐了下來,只見池中白
雲飄飄,錦鱗游泳,悠哉悠哉,塵俗盡忘。忽然間遠處傳來京胡的聲音,好似四郎思
母。
抬起頭來,夕陽掛在國家劇院的飛簷下,與園內的青杉一紅一墨,相映如畫。
啊!台北市區竟有如此美好的地方,我辜負它了!是什麼樣的人,有此才華,留此妙
筆?我想當初庭園的設計者,一定考慮到圍牆的必要,才能營造這樣的氣氛。設若無
此圍牆,喧囂盡入,幽靜盡失矣。